在這假冒偽劣產品橫行的時代,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引進了唯一條碼管理系統,每一個產品的唯一編號進行追溯,實現了每一個產品的銷售地點、流程的查詢。
如果掃一掃碼,就能知道菜籃子、餐桌上的食物從哪里來,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是哪天,以及運輸、加工這一路上都“經歷了什么”,萬一有問題該找誰……這樣的話,您是不是更放心?

現狀怎么樣?
建設水平參差不齊,企業大多在觀望等待
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百姓關注,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對于厘清生產經營者責任、確保問題食品能夠及時追蹤溯源并有效處置、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。
“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可追溯體系建設好于食品行業平均水平。每一罐嬰幼兒配方乳粉都必須貼上‘身份證’才能出廠。”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軍喜說。所謂“身份證”是指嬰幼兒配方乳粉包裝上一張加密、防偽、不重復的二維碼,一旦市場反饋產品有問題,4小時內可向上追溯至成品、基料粉、牧場奶源,向下追蹤至經銷商,第一時間召回問題商品。
在藥品領域,可追溯體系建設也處于起步階段。“真正建設起追溯全流程的藥企數量有限,大多數藥企還在觀望等待。《意見》出臺之后,生產端的附碼率還是很高的,達到95%以上。但是隨著藥品進入下游的流通環節,掃碼錄入信息的數量就大打折扣了,只有40%—50%;到了藥店和醫療機構,這一比率衰減得更厲害,95%以上的藥品‘身份信息’有缺失。”。
標準缺失、各溯源體系互不兼容,給管理者和消費者造成困擾
“娃哈哈建立了自己的可追溯系統,目前可以做到把每批原料、每個班次、每個環節、每批產品都錄入到信息管理系統,全國80多個生產基地、180多家子公司生產網都實現了可追溯。國家要求完善可追溯體系,會不會強制企業使用政府、行業協會等建立的第三方追溯信息平臺,因此增加企業負擔呢?”娃哈哈集團相關負責人說出了企業的普遍擔憂。
“食品種類繁多,每類食品、每個具體行業都有自己的特點,按照同一個標準建設,既不科學也不現實。此外《意見》已經明確企業的主體責任,監管部門只是監督企業要建可追溯體系,用于風險控制,便于召回問題商品。絕不應為建設而建設,更不該讓企業把現有體系推倒重來。”中檢集團運營總監楊旭說。

那么,目前尚未建立追溯體系的企業,究竟有哪些難處?
——制度層面,企業責任不明。
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關彥明認為,現有指導原則相對寬泛,沒有針對不同規模和類型的企業給出具體的建設標準,會導致部分企業建設不當、資源浪費。
希望國家通過立法,明確藥品追溯體系建設過程中各方的責任,比如將推動企業建立可追溯體系寫入《藥品管理法》。
——技術層面,現存體系太多。
“現有的各種碼并不規范,國家食藥監局有藥品追溯碼,企業有自己賦的物流碼,多個碼同時存在也會造成終端操作的混亂。”張曉樂說。
標準不統一更是困擾著食品企業。“現在全國提供溯源體系搭建服務的公司有兩萬多家,各自采用不同的技術手段,很多彼此互不兼容,給管理者和消費者都造成了困擾。”楊旭告訴記者,碎化片、分割化、重復化的體系建設形成了食品行業信息難以共享的混亂局面。
——經濟層面,建設成本過高。